最全面的债券分类解读
来源:国联证券研究所 固定收益基础系列报告之二:债券分类解读
础。本文将债市分门别类,逐一分析主要品种的债券。以下将从从债市概览、利率债、信用债、类固收产品、分析框架简介来介绍债券市场
1.1 债券品种:逐层分类
第一层,根据债券性质的单纯还是复合,分为一般债券和类固收产品。 除了基本的债券,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具有(或包含)固定收益性质的产品,比如资产支持证券的优先级、可转债、分级基金的 A 类等,这些产品规模不大但发展不错,市场关注度较大,由于具有一定债券性质,因此在债券研究中也会涉及。所以,根据产品
性质是一般的债券还是具有复合性质的类固收产品,进行第一层划分。
第二层,根据发行主体信用程度,一般债券又分为利率债和信用债。 在一般债券中,根据发行主体、担保情况、付息方式、募集方式、债券形态等不同,债券的种类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发行主体的不同对于债券的性质影响较大,为便于归类分析债券情况,本文主要采用发行主体分类。根据发行人的信用情况,发行人可以分两大
类,对应的债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率债,发行人为国家或信用等级与国家相当的机构,因而债券信用风险极低,收益率中枢变动主要受到利率变动影响(流动性、税收、久期等因素也有影响,但不是划分利率债和信用债的基础),因此称为利率债;另一类是信用债,即发行人没有国家信用背书,发行人信用情况是影响债券收益率的重要因素。
具体地,利率债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央票、政策银行债等,信用债则包含企
业债、公司债、短融、中票等。详细内容将会在后文进行介绍。图3:债券分类:
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1958 年后发行被终止。空白阶段(1958~1980):无债券发行。萌芽阶段(1981~1987):改革开放后, 1981 年,财政部正式发行国债,主要采取行政摊派方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些企业自发向社会或内部集资,类似债权融资,形成信用债的雏形。 1985 年,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开始发行金融债券。起步阶段(1987~1993) : 1987 年,《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颁布,企业债开始发展。 1988 年,我国尝试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柜台销售方式发行实物国债,同年,财政部批准在全国 61 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的试点, 场外交易市场初步形成。 1990 年 12 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国债开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场内交易市场。 1993 年,由于企业债扩张带来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发布,企业债发行受限,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完善阶段(1994~2004) : 1994 年 4 月由国家开发银行第一次发行政策性银行债。 1995 年,国债招标发行试点成功,国债发行利率才开始实行市场化,这标志着我国债券发行的市场化正式开始。 1996 年,政府决定选择有条件的公司进行可转换债券的试点,可转债市场开始发展。 1997 年 6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文通知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将其所持有的国债、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统一托管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并进行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 2002 年,在吸取中央银行融资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央行推出了央行票据,央票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2004 年,兴业银行首次发行金融次级债,为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增加了渠道。扩张阶段(2005 至今): 2005 年 4 月,《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颁布,标志资产证券化正式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同年 5 月,短期融资券试水,并且在发审上实行注册制,这为企业债的市场化发行奠定了基础,也是信用债市场开始加速的起点。 2007 年 10 月,第一支公司债面世交易所市场。 2008 年 4 月,中期票据问世,实行注册制,在期限上丰富了企业债券品种。 2009 年 4 月,由财政部代发的第一支地方政府债问世,填补了我国地方债的空白,同年 11 月,我国第一支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发行成功,进一步完整了企业债品种。 2010 年,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超短期融资券业务规程(试行)》,超短期融资债券推出。 2011年至 2012 年,由于金融危机而暂停的各资产证券化试点陆续重启。 201 5 年 1 月,《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发布,公司债发行主体由上市公司扩大至所有公司制法人(除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债发行爆发式增长,同年,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开展,地方政府债也大幅增加。从规模上来看,债券市场规模扩大,与品种的扩充和市场制度变迁紧密相关。债券市场总值从最初的 40 亿发展到今天的 40 万亿,其中 1987 年附近、 1995 年、1996 年、 2003 年附近和 2015 年发行量都有一个明显的增长,从上文的事件梳理可以看出, 1987 年附近是源于企业债的发展和场外交易市场的形成, 1995 年是市场化发行的开始, 2003 年附近,央行票据的出现为总规模起到了较大贡献, 2015 年则是
源于公司债发行主体的扩大和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从品种上来看,信用债发展晚于利率债,创新产品出现更晚,但均发展迅猛。1996 年信用债规模开始占据一定比例,随后逐渐扩大,近几年已占近半壁江山,创新产品在 2000 年前后开始出现,现已初具规模。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支持,债券作为一种直接融资工具,期望发行的主体规模大、类型多,需要不同品种的债券来实现
这些需求。
国债中是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国债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发行,风险较小,因此也被称为“金边债券”。发行国债筹集的资金,一般用于平衡财政收支、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此外,国债也是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
国债的发行历史基本上也引领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史。 债券场外市场、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跨市场以及市场化发行的出现,都是以国债在这些市场上发行或流通为标志。在早期阶段,国债是我国债券市场上最主要的品种,在后期也是市场上占据一定规模的品种之一,截至 2016 年 6 月 30 日,我国国债存量为 11.17 万
亿元。
我国地方政府债经历了禁止发行、代发代还、自发代还和自发自还几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修路建桥,曾经发行过地方债券,直到1993 年,发行地方政府债的行为被国务院制止了,原因是“怀疑地方政府承付的兑现能力”。 1995 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2009 年 4 月,为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由财政部代理发行的 2000 亿地方债券问世。 2011 年,《2011 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出台,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 2013年,又新增了江苏和山东两个自行发债试点。 2014 年,《2014 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颁布,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浙江、广东、深圳、江苏、山东、北京、江西、宁夏、青岛 10 个省市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并引入市场信用评级,意味着地方债发行朝着市场化路径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截至2016 年 6 月 30 日,我国地方政府债存量为 8.27 万亿元。
政策性银行债,也称政策性金融债,是我国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为筹集信贷资金而发行的债券。在政策性银行债的发行说明书中,也会提到“出现头寸短缺时,人民银行将通过再贷款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说明政策性银行债具有央行信用支撑,同样是风险极低的债券。1994 年 4 月,国家开发银行首次发行政策性银行债,发行方式为派购发行,而市场化发行由国家开发银行于 1998 年 9 月推出。 1999 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尝试市场化发行。 2004 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始发行政策性银行债券。
债发行总规模超过国债,目前已是我国债券市场上发行量和存量规模最大的品种,截至 2016 年 6 月 30 日,我国政策性银行债存量为 11.64 万亿元。从政策性银行债存量期限情况来看,以中期主。其中 3 年期占比最大,达 28%,5 年期次之,达 24%。从政策性银行债交易情况来看,方式以质押式回购为主,交易比例为各类债券中最高。 政策性银行债仅在银行间市场发行, 2016 年 6 月,在银行间市场的质押式回购、现券交易和买断式回购交易量为 23.33 万亿、 5.11 万亿和 0.88 万亿,分别占当月政策性银行债托管量的 196.03%、 42.94%和 7.36%,交易比例均高于其他券种。
央行票据是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短期债券,期限为 3 个月到 3 年。其发行目的是调节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主要针对外汇储备增加而导致的基础货币过快增长,是中国人民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央行票据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被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使用, 2004 年,三年期的央行票据首次发行,2005 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央行票据发行时间表,确定了央行票据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的地位。后来,由于一、二级市场收益率倒挂,央行发行成本过高, 2011 年 1年期央票停止发行,由于货币政策转向、央行放开对长期流动性的锁定等原因, 2013年 3 个月期和 3 年期央票陆续停止发行, 2013 年 12 月以来,没有新的央行票据发行,截至 2016 年 6 月 30 日,我国央行票据存量为 4222 亿元。
产业债发行主体中, 公用事业、综合、采掘和交运产业占比较大。企业债发行主体评级情况来看, AA 级居多。评级为 AA 的发行人占比达 47.95%,AAA、 AA+和 AA-分别为 30.49%、 14.75%和 5.68%。
短融(包括一般短期融资券和超短期融资债券)和中期票据都是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广义基金和商业银行是它们最主要的投资者。短融的期限为 1 年以内(其中超短融为270 天以内),中票期限为 1 年以上, 3-5 年为主, 7-15 年的相对较少。短融和中票在推出的最初几年发行量都逐年上升,在后期趋于稳定。 2005 年起推出的一般短期融资券近几年年均发行量在 9000 亿元左右; 2008 年推出的中票发行量还在逐渐提升, 2010 年推出的超短期融资债券在 2014 年发行规模就已超过一般短期融资券和中票。截至 2016 年 6 月 30 日,我国短融(包含一般短期融资券和超短期融资债券)和中票的存量分别为 2.57 万亿和 4.44 万亿。
从交易情况来看,目前资产支持证券交易活跃性较低。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券商专项资产支持证券主要在交易所交易,都可用于质押式回购。目前来看,相较于其他固定收益产品,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不高。从上清所托管的投资者结构来看,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持有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广义基金(上清所统计口径中的非法人机构基本指的便是广义基金)。商业银行的持有占比在减小,广义基金的持有占比在扩大,现在已经超过一半,可见随着资产证券化管理的不断完善,市场上其他投资机构对其关注度和认可度正逐渐提高。
1992 年,我国第一支可转债宝安转债发行,后转股失败。 1996 年,政府决定选择有条件的公司进行可转换债券的试点,可转债市场才真正开始发展。 1997 年,《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颁布,规定发行可转债的公司需最近 3 年资产利润率平均在 10%以上,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类公司可以略低但不得低于 7%,门槛较高,抑制了可转债市场规模的扩大。 2001 年 4 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规范了可转换债券的管理,进一步促进了可转债的发展,但在发行人要求方面依旧维持之前的标准。这两个办法均在 2006 年被废止。 2010年后,可转债市场规模有一定扩大,主要原因来自是金融行业和能源行业的单支可转债发行规模较大。根据目前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核准”,对于发行可转债的主体,盈利方面要求主板公司最近 3 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 6%,创业板公司则没有这个要求,门槛较过去有所放低,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可转债的规模难以明显扩大。可转债发行规模和存量规模均不大,但近年来热度较高。 从 1998 年的南化转债和丝绸转债上市以来,市场上累计发行过 123 支可转债,单年发行支数最高为 10 支左右,但规模有上升趋势,发行规模最大的 2010 年,发行额度为 717.3 亿元,主要贡献来自于 400 亿的中行转债和 250 亿的工行转债。截至目前,市场上共有 16 支可转债,总额为 345.32 亿元。
国内第一支分级基金是 2007 年国投瑞银基金公司突出的瑞福分级,两年后第二支分级基金才出现,但到 2010 年,分级基金规模突破百亿, 2014 年突破千亿,目前,市场上的分级基金约 2140 亿。按母基金的投资风格划分,分级基金多为被动股票型,占比达 76.74%。分级 A 的份额比例一般为 50%,即分级 A 和分级 B 份额比例为 5: 5,也有少量分级基金为 7: 3 或 4: 6。
分级基金在交易所交易,上交所和深交所业务规则有所不同。从分级 A 的投资结构来看,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一半以上的分级 A,投资者结构中机构占比超过 50%,具体来看,保险公司持有比例最大,其次是广义基金、证券公司等。
5.1 核心:到期收益率的理解债券分析的核心是确定债券的价值,债券的估值公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未来现
金流贴现的模型:
所谓到期收益率,就是将债券持有至到期的年均收益率(隐含每期利息能按该收益率再投资的假设),也是使债券投资人未来获得的现金流现值等于当前债券价格的贴现率。 到期收益率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到期收益率 r=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溢价+其他因素第一部分,无风险收益率,即投资者将资金借给一个完全无风险的对象,所能获得的收益率, 一般包括了通货膨胀率和资金的时间价值;第二部分,风险溢价,即投资人承担风险所需的回报,具体来说,包括宏观背景
带来的市场风险溢价,债券无法在短时间内以合理价格变现带来的流动性风险溢价,发行人不按约履行还本付息义务带来的信用风险溢价,等等。第三部分,其他影响因素,如因政策规定对不同券种、不同投资者税收标准不同,导致不同投资者对收益率的要求不同。进一步地,为了了解到期收益率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就需要关注影响它们的因素。 宏观方面,物价水平、经济情况、货币、政策和外围市场等都需要关注,主要影响到无风险收益率、市场风险溢价和其他。微观方面,主要关注个券及其发行主体的情况差异,包括影响流动性风险溢价的换手率差异、质押规定,影响信用风险溢价的发行人信用情况和还款能力(行业前景、财务情况、担保条款)。对利率债来说,由于发行主体较确定,主要关注宏观层面的因素,并跟踪市场供求和收益率变动;对于信用债来说,发行主体差异较大,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微观层面的差异。要了解一类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变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观察收益率曲线。 收益率曲线图的横轴是到期时间,纵轴是收益率,可以表示出不同期限的同一类债券收益率情况。收益率曲线可以透露出多种信息,除了一类债券收益率的绝对值,还有同类不同期限债券的市场偏好情况、同期限不同类债券的利差水平等等,这些信息能为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发行人制定发行计划、投资人进行投资决策、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等提供参考。以下面两幅图为例,第一幅是国债在今年以来每个月月末的收益率曲线,可以明显看到在 3 月有一个明显的整体下行,原因是资金面的利好带动了短端利率的下行,紧接着经济前景预期改善、 MPA 考核干扰、营改增政策冲击以及资产轮动商品市场出现暴涨,债市遭遇多重利空冲击,收益率全面回调;在之后经济数据回落、风险释放等影响下,又再次回落。第二幅是不同评级的企业债在同一天的收益率曲线,可以看到 AAA 评级的企业债相较于 AA 评级的企业债收益率要低,这其中体现的就是不同评级发行主体的信用风险差异,此外, AAA 企业债的收益率曲线较 AA 企业债的要平缓、期限利差较小,体现低评级的债券在未来产生较大波动的概率更大,随着期限变长,风险溢价也增加。
债券投资的收益一般来自三个部分:利息收益、资本利得和再投资收益。
债券投资策略可以分为被动型和主动型两大类。被动型包括指数化策略和免疫策略,主要通过构造投资组合来实现,被动型投资策略交易费用较少,尽量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到期获取确定性的收益,这个收益主要就是利息收益和再投资收益;而主动型的投资策略并不满足于获得市场平均收益,会对利率变化进行预测,发现收
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投资机会,从而进行操作上的主动调整,三种收益都可能获得(也可能产生资本利亏)。被动型投资策略的投资组合搭建在此就不进行详述。针对主动型的投资策略,票面利息并不是主要目标,一般来说是赚取资本利得,这里简单探讨投资者如何预测利率变动、获取资本利得。
资本利得本质是交易市场上买卖债券的净价差额。 举例来说,一个投资者预期某支债券未来收益率将下行,认为当前价格水平低估,于是买入债券,之后市场按其预期发展,收益率下行、价格抬升,投资者卖出债券,即获得了资本利得。资本利得的来源共有两类。 第一类是估值差异,这就可以回到本章第一小节提到的到期收益率组成,投资者通过对基准利率、信用风险溢价、流动性风险溢价等变化的分析,进行债券估值,当发现目前市场对某支债券存在低估或高估,就可以进行相应操作。这时还要提到久期的概念,久期代表了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简单来说就是在同样程度的利率变化下,久期长的债券波动程度大,因此,在预期必要收益率下行时,通过选择久期长的品种,在市场未来发生变化时,就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类则是交易中某一方有其他需求,比如某些机构有特殊的考核要求、某些持仓者突然有变现需求等,因此愿意出让一定的债券收益(或承担一定损失),来获得其他方面的收益,这时作为他们的交易对手就能获取这部分资本利得。
当然对于债券市场的掌握不仅要对其分类有所了解,还需对监管的政策进行分析,法询金融团队针对债券监管政策进行研究编写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监管政策研究报告》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监管政策研究报告》里面对于债券市场进行梳理及政策政策解读,欢迎购买阅读。同时我们也在9月3-4日上海、9月10-11日北京、9月24-24日深圳举办债券基础和交易策略研讨会(后面有部分大纲,详细大纲可询问刘老师:18501753685或杨老师:15216899716)欢迎大家报名参加,此次活动不仅有银行间债券交易人员、更有基金经理人等债券大咖出席,期待更多债券爱好者参加!
一、债券相关深入解读研究报告:
二、债券基础和交易策略研讨会(线下):
债券基础和交易策略研讨会
(上海、北京、深圳)
9月3-4日上海:
参考提纲
第一讲:
讲师A
一、债券基础篇
1、什么是债券
1) 债券概念
2) 债券的基本要素
3) 债券的特殊属性
4) 债券的投资偏好
5) 债券的分类
2、债券的理论定价指标
1) 净价
2) 全价
3) 到期收益率
4) 久期
5) 凸性
6) DV01
3、债券市场的定价逻辑
1) 券种的鄙视链
2) 期限的鄙视链
3) 新老券的鄙视链
二、债券市场篇
1、债券市场概况
2、债券一级市场
1) 债券一级市场招标方式
2) 债券招标案例
3) 一级市场投标的目的
4) 一级市场投标技巧
3、债券一级半市场
1) 什么是债券一级半市场
2) 债券的分销
3) 债券的上市
4) 中介的一级半报价
4、债券二级市场
1) 二级市场交易原则
2) 二级市场的询价方式
3) 二级市场的交易特点
三、债券组合管理篇
1、组合管理的逻辑
1) 债券组合的账户分类
2) 债券组合的常见估值方式
3) 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2、债券组合的常见风控指标
1) 组合敞口
2) 组合久期
3) 组合DV01
4) 信用风险限额
5) 其他风控指标
3、构建组合的逻辑
1) 明确组合的管理要求
2) 构建组合的基本逻辑
3) 不同券种的在组合中的作用
4) 建仓实例分析
4、组合日常管理
1) 债券的买卖逻辑
2) 杠杆操作
3) 组合的流动性管理
4) 组合的波段操作
5) 组合管理案例分析
第二讲:债券研究及投资组合管理
讲师B
1、债券基础篇
1) 债券基本知识
2) 债券市场的结构和分类
3) 债券市场投资者及其特征
4) 债券的定价与交易
2、债券研究
1) 债券研究的架构
2) 宏观研究框架
3) 利率债研究框架
4) 信用债研究框架
5) 可转债研究框架
3、债券组合管理
1) 组合的风险控制
2) 组合的估值
3) 组合的清算和托管
4) 组合构建
5) 债券组合的调整
6) 业绩归因分析
4、下半年债券市场观点分享
1) 宏观经济走势研判
2) 下半年债券投资策略
第三讲: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在企业投融资时间中的创新应用及案例分析
讲师C
一、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主流品种及创新品种实操要点
(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首发
(二)债务融资工具的品种演化
(三)债务融资工具的政策变化
(四)短融、中票、超短融、PPN、PRN等实务应用及案例
(五)永续票据、并购票据、定向可转换票据、供应链融资票据实务应用及案例
(六)创投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绿色债券实务应用及案例
二、债务融资工具相关机构职责及业务配合实操
(一)评级机构
(二)律所,会计所
(三)主承销商
三、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的主承销实操
(一)尽调
(二)注册
(三)定价
(四)发行
四、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的营销实务
(一)债务融资工具的竞争品种
(二)债务融资工具的同业差异化服务竞争
五、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的风险案例及风险管理
六、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业务展望
(一)商业银行的支柱业务
(二)融资方式的协同发展
讲师介绍
讲师A:
江苏银行金融市场部固定收益团队经理助理,CFETS请求报价小王子、2015优秀做市交易员、微信公众号蕉易猿生像作者。毕业于全美TOP15金融工程硕士,曾在美某私募基金从事期权套利策略的制定和交易,有较强的逻辑梳理能力。银行间债券市场资深交易员,组建江苏银行债券交易台,其前期开设的《债券投资实务入门》课程,以平实的表达,深入浅出的介绍了银行间市场债券投资的基本规则和逻辑,受到市场广泛好评。
讲师B:
著名基金经理
讲师C:
任职于某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营业部,毕业于东南大学,FRM,曾任职于四大行及股份制银行分行投行部。牵头落地的银团贷款、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并购贷款、资本市场中介等资管业务、农商行表外业务、托管等累计数百亿元。在商业银行创新业务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课程时间
上海:2016年9月3-4日
北京:2016年9月10-11日
深圳:2016年9月24-25日
参会费用
指导价:3800元/人(含课程材料与午餐)
优惠价:3500元/人(提前一周报名并缴费可享优惠价)(含课程材料与午餐)
同一单位3人以上报名可享团购价!
(详情请拨打刘老师电话18501753685咨询)
※往返路费,住宿及接送机服务,均需自理,不包含在参会费内.※
2天全程参会费包含的权益
1.尊享2天会议全程精彩内容,与主讲人面对面交流;
2.彩色打印纸质版会议材料一套;
3.享有本期参会人员通讯录及微信交流群;
4.享有法询金融每周政策咨询期刊1个月免费服务(原订购价1800元/年);
5.享有法询金融线上微课堂会员1个月免费服务(原订购价2000元/年)。
报名方式
微信或电话联系:
刘老师:185 0175 3685
杨老师:152 1689 9716
或直接长按下方二维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更多法询金融线下精品课程哦!